新江口记忆--旧年的石板坡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7/9/4 12:02:55 阅读:次 【字体:

  

  我生于1949年,1954年就居住生活在石板坡,八十年代初搬离,对这段时间的石板坡有着难以忘却的记忆。

  那时为县城的新江口镇很小,北起現新星路南至上清覌(現实验小学),西起石板坡顶(現人民医院生活区)东至镇江寺(现玉带园小区),全镇不足五千人,以十字街为中心分别划分四条主要街道:北为民主街;南为建设街;东为解放街;西为和平街即石板坡。

  与其说是街也就是一条两边有房屋的土路,在没有公路之前这条路经歇金台向西分别与王家桥 麻水相连接,是丘陵山区人民进出县城的主要通道,从石板坡顶开始逐渐进入茂密的山林,以松树栗树为主的杂交林带一直延伸到西部山区,茅草和芭芒是覆盖地面的主要植被,山区物产丰富,柴炭、桐梓油料、核桃板栗类坚果、蘑菇地衣、橡子豆腐、桃梨海棠拐枣、一皮罐茶叶、糖桸麻糖、芝麻高梁等副食品、野兔獾子野味、珍贵中药材十分齐全,石板坡有以同和山货行为代表的商行有数家。五十年代政府组织群众义务修街,干部居民齐动手修建以砖碴石灰为主料的三合土街道,结束了石板坡的泥泞土路时代。

  相对新城区的发展,现在的石板坡有些落伍,而在新江口发展的过程中她曾有过次之予輝煌而不失之予光荣的历史。

  文化卫生事业源点

  解放前,新江口除规模极小的个体诊所外没有象样的官立医疗机构,百姓看病以中医、乡土游医为主,招魂驱邪的迷信更是百姓阹病求平安的依赖行为。解放后公办的第一家卫生院就设立在石板坡(原医药公司处),具备内外科及化验治疗较齐全的功能,有了一批年青科班出身的医护人员,有效地改善了新江囗的医疗条件。卫生院配合居委会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石板坡居民,大小组经常组织卫生检查,分别在居民门上贴出最清洁 、清洁 、不清洁的字条,为治理环境卫生和促进居民卫生习惯起到很大作用,虽然居住条件简陋但石板坡的卫生环境一直是新江口的模范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将卫生院提升为人民医院。医院选址在石板坡顶,破土动工之时,石板坡人民涌跃支持,为医院送砖碴下基础,参加义务劳动,一座门诊部、住院部、手术室、化验室、后勤住宿办公设施齐全的医院很快诞生。经多年发展人民医院己经成为功能完备的县市级医院,但始终没有离开滋养撫育她成长壮大的石板坡。

  松滋县文化馆最早也诞生在石板坡。解放前天主教会在石板坡中段有一座并排七间平房带后院的房产,解放后将县文化馆设在这里,馆內有阅览室,报刊杂志较齐全,除国內报刋外还有苏联、罗马利亚、南斯垃夫、等东欧国家以及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画报,有小人书等少儿读物,阅览室吸引很多读者,秩序井然,没人喧哗取闹,很有严肃文明气氛。有一间文物室虽不能与博物馆相比,但収藏的远古化石、青铜瓷器、文人字画、象牙骨雕、古红木家俱、珠宝玉器也门类不少,文物室随时开放,观看者無一人染指物件,馆內还设有群众文化室,配有脚踏风琴、手风琴、民乐乐器、打击乐器,五十年代配合社会主义建设,宣传新中国发展的群众文艺活动特别多,街头文艺演出的拥軍爱民宣传,赞颂劳动英模、爱国卫生宣传、识字扫盲活动、忆苦思甜教育的活报剧、快板书、三句半、小合唱以及民歌民舞层出不穷,每年的春节、元宵玩花灯演采莲船、踩高跷、跳狮子等民间节目都出至于文化馆的组织策划.文化馆聚集了一批如胡子寿、熊家莲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和积极分子,号称金松滋的群众文艺节目多次参加荆州和湖北省的文艺汇演,滾灯舞上北京向中央汇报演出传为佳话,松滋的文化事业能有辉煌的成绩一是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同时也是新中国蒸蒸而上欣欣向荣的面貌极大地激发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精神。也有象当時馆长胡拓同志这样早年就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活动的资深文化文艺人,为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作出的贡献。

  军民情深

  松滋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设在石板坡(现人民医院门诊部),是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红色楼房,台基下是宽敞的操場,操場上有单双杠、木马沙坑等练兵设施,武装部机关宿舎与石板坡居民紧密相邻,干部和家属与居民往来形同邻居,平日里無話不谈,有困难相互帮助。征兵期间居民们热情宣传,积极送子弟应征入伍。八一建军节居委会组织儿童少先队员与军人联欢慰问,武装部也组织慰问烈军属,相互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关系。1963年因电线短路造成火灾,武装部大楼毁坏严重,相邻居民积极参与救火,把自家的水桶、面盆都用上了,来不及担水的就用自家水缸的吃水去救火。灾后仍在旧址重建。七十年代因支持医院扩建武装部搬迁新址(現电力局旁)。

  1958年空軍部队在新江口设軍用雷达站,机房设在歇金台山上,营房在石板坡,营房旁建有蓝球場,部队有菜地,有鱼塘,军人们也养猪种菜,虽然与周围居民田地魚塘相邻,但从未发生矛盾,相处融冾,部队球場经常放电影,每次都热情接待居民观看,部队纪律严明对群众秋豪无犯,居民对部队热爱有加。1962年部队一夜间撤离丝毫没有惊动群众,居民们对这支部队也有长久的思念。

  民风民俗

  新江口原本不是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她的前身只不过是漁民暂住栖身的聚集地,因河里多有漁划子船,便称此地为划子嘴。沿河边一些简陋的茅草棚房,渐有山区农户与漁民以物易物的交易,时间长了逐渐形成多种类的商业交易,生意造就了新江口镇诞生和发展。清末明初逐渐有商贸业、加工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人群在这里落户,继而因灾荒、战乱逃生谋生的人群相继落户,多籍贯、多姓氏人群形成了新江口居民组合。新江囗基本無大姓宗族派别,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石板坡也基本如此。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又增加了南下转业分配工作的干部、外地调入的工人、教师等人员,当时石板坡有居民百十来户,工作身份、文化程度有很大差别,没有统一的乡音。没有同样的生活习惯,但在人民政府及基层居委会、居民组的治理下居民们相处融冾和谐,民风纯正。新社会新的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处理得当,那時一间房子住几户甚至十多户的情况普遍两户之间往往,只有一蓆相隔,真是鸡犬之声相闻,出门不上锁在家不闭户是常亊,有事出门小孩老人在家向邻里托咐一声就行,哪家有困难有问题很快有街坊邻居关心帮助,街上若发生欺老欺小的事情立即有人主持公道,行为不正之人之事在众人面前無地自容,很多纠分矛盾群众自已就化解了,最多在居民小组长那里就能解决,很少见闹到政府机关的,更無打官司一说。那時基本是茅草朩板房,做饭取暖用柴草,照明是油灯极易发生火灾,居民小组组织各户备置沙包,公用太平桶常年是滿水,消防安全教育常年不断,有不注意防火行为的大人和玩火的儿童随时有人指责教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江口火灾频发,有记忆的大火灾:共青路囗段一次烧毁民房六七间,大火将街对面楼房的门窗都烤焦了,民主路北端街两面民房对烧,毁民房十余间,現京剧团址原为居民密集区被火灾全部烧尽,跃进路口(菲利普大道)現北山超市处十余户民房被大火吞没,小的火灾几乎毎年数次。而石板坡从解放至今无一民房发生灾难性火灾,没有发生入室盗刼等恶性治安事件。1962年一名叫吴道荣(记忆)的惯盗夜间在十字街匹头门市部撬门行窃被发現,慌乱中逃入石板坡,被群众逼入死巷,盗者登上屋顶向坡顶逃亡。街上群众人声鼎沸大喊:抓强盗,盗贼惊恐万分终被擒获,后得以重判。

  同船过渡五百年修,石板坡居民和谐相处互敬互爱,街坊邻里如同一家,平時有好吃的总是互相馈贈,新麦上市农村亲戚送来炒面等物,左邻右舎互为品尝,端午节几家聚集包粽子谈笑风声节曰气氛很浓厚,冬天老人小孩串门,围着火坑烤火聊天,主人砂罐茶毛把烟敬若上宾,苕米子、炸碗豆孩子们吃得漫天剩地,邻里之间从不吝啬,年前家家要磨糍浆,有石磨的人家磨是公开用的,相互喂磨推磨也是好一片热闹。腊月杀猪互送血头脑,正月十五互品元霄,那接地气的乡情和纯真浓甜的节日气氛终生难忘。

  1958年镇福利院在石板坡成立,那天敲锣打鼓送老人入院,石板坡居民在院门前迎接,老人们热泪盈眶。之后的曰子里老人们融入居民大家庭,居民们经常问寒问暖,帮助老人们解决困难。有个姓姜的孤老汉是外地人,无儿无女,入院后如同有了家精神倍增,平日常与居民往来并主动帮助检查街边清洁,提醒人们注意火烛,帮助调理街坊关系,迂事上前主持公道。虽然那時条件差但石板坡人尽力而为的真情是纯朴真执的。

  多籍贯多姓氏的存在对良好的民俗民风也是个推动,封建思想的残余很难形成气候,迷信观念很难落地生根,移风移俗的新思想很容易被接受,石板坡人的婚丧嫁娶没有受旧观念的约束,自由恋爱婚事从简尉然成风,两个新人一间房,两个枕头一张床就是结婚的标准,婚后相敬如宾,白头到老,共同劳动共创家业,男女毫无从属观念。

  无私的奉献覌念

  五六十年代是个多运动、多会议、多会战、多建设的火热時代,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热情高涨,朴实的石板坡人紧跟时代的步伐,无私地为社会作出奉献。

  因条件限制,县里召干三级四级扩干会议、干部集训等、没有招待所、宾馆、与会人员自带行李分住民房,石板坡居民是接待住宿人员的重点,居民组长根据住房面积安排人数,每家将门板、竹床等搁成铺铺上稻草接待会议人员,少则几人多则十余人,一般晚餐后入住,要简单洗漱,睡觉前讨论、聊天、入睡后鼾声、咳嗽声此起彼伏,笫二天天刚亮,随着阵阵军号声立马起床,一阵响动后跑步集合对居民确有干扰,但居民们毫无怨言仍是笑脸迎送。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松滋、公安、石首、监利等县民工步行到刘家場炼钢,途经新江囗都是住在居民家中,那段時间石板坡居民接待民工的批量最大,時间最长,完成任务最园滿。

  因一大二公思想的支配,新江口炼钢号召群众捐献废铁废铜,石板坡居民涌跃支持,收尽家中废旧铁器,甚致把铁锅、水壶、铜盆、铜油灯,箱柜饰件都捐了出去。炼钢炉的风箱要用鸡毛作活塞,居民们几乎杀尽所有鸡拔毛捐献。农具农机搞革新创造,推广所有手推车、板车实行滾珠轴承化,于是居民们在家滕出地方敲打钢珠,滿屋是钢筋、钢模和铁锤,男女老少齐上阵,石板坡一条街叮噹之声不断尤如兵工一条街。由於城镇人民公社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要搞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样样事情都齐全,居民们捐出桌椅板凳、滕出房屋,宁可几家挤一间房也支持公共事业的完成。从历史的观点鉴别当時是错误的冒进行为,但居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无可非议的。

  受石板坡社区之托,作为石板坡老居民责無旁贷为社区提供一些回忆资料,仓促之下写下这篇不成熟的文章,因跨时久远,一些具体時间、人物、事件不能祥细叙述,有待汇编人员具体考证,若有机会本人愿参与讨论和回忆,其中可对有误之处予以更正,对具体内容予以填充。

友情链接:
联系人:梁经理 手机:18996699908 电话:023-68172039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申明工业园凤仙路596号
Copyright © 2009-2019 重庆市万州区全成石材厂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3009446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10200035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