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里的“乡愁”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7/10/11 13:21:37 阅读:次 【字体:

  作者: 李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每每读到余光中先生这首著名的《乡愁》,我就会有几多愁绪,几多感慨。如今我已年过四十,还能清楚地回忆起我的故乡,绵绵的思绪常常像小船一样载着我重新驶向我那记忆中遥远的乡愁彼岸。

  寿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出生在寿县,童年、少年在这里渡过。夏季里,雨水从小巷两侧的马头墙上飞泻而下,落在青石板上,发出悦耳的声音。雷雨过后,小巷静极了。巷道并不铺就水泥路面,而是那种青石板。远远地望去,有点象鱼鳞似的,泛着幽光。日子长了,走的人多了,石板被磨的镜面般。漫步在这样的石板路上,有一种想赤脚的冲动。凉凉的石板,能够消褪心中的那点燥热。这些巷子,蜿蜒曲折,以为很浅的,走走才知道深的不得了。街边偶尔有些老人在喝茶。或者几人一起,下着五子棋。旁边围着几个老人,都静静地看着,时而会心一笑,再喝上一口浓浓的老茶。巷子继续向前行去,以为快要到头了,没想到,眼前一亮,原来竟然是一个古老的城门,石头的,在风雨间不知道孤独了多少年。岁月已将城墙剥去严肃的外衣,满是坑坑与洼洼。长着青苔,还有几株生命力极为要顽强的树,就这样长在城墙上,根扎在那石头缝里,却努力保持着抬头的尊严。郁郁葱葱,让人羡慕。树的根已经将石头拱出一大块,倒让人担心了,怕这石头落下来会伤到人。不过来这里的人很少,应该不打紧的。已经寂寞了这么久,多的几日有什么打紧。踏在油亮的青石板上,在城里你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会感到沧桑的积淀,感受到楚文化的气息。听老师说,当时会用楚国方言吟诵楚辞的人大约有50余人,如今还有几人健在?楚文化好比秋风中的落叶在动荡的岁月中凋零。

  在我眼里,这朝外用砖石砌起来的,朝内用黄土堆成的,共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让人进出的城墙,虽然很多地方偏僻荒凉得有些怕人,可比在我们居住的武装部大院里玩起来有趣多了。尤其是离我家不远的南门城墙,春天来了,城墙上下绿草如茵,各种不知名的小花,黄的,白的,红的,遍地盛开,我们上槐树捋槐花,翻过城墙到河滩挖荠菜。夏天到了,白天我们下河学游泳,晚上去城墙上捉蛐蛐。在秋天,我们打枣子,摸葵花,拾柴禾。玩得最多也最起劲的还是在几个高大宽敞城门楼上和小伙伴们或埋伏在草丛中,或躲在墙垛后,高喊着“冲呀!”、“杀呀!”,跑上跑下地“打仗”,偶尔还能意外地发现一个铜锈斑斑的子弹壳。上了城墙就无拘无束,其乐无穷。许多事情象那渐渐褪了色的日记,越来越模糊了,但现在闭上眼睛,我还能回想起在改建前的南城门和西城门上玩耍的情景,只是无法记起是我上小学几年级时,原来和北城门、东城门都同样有着两道门的西城门,为了便于交通,被拆除了。在我刚上初中时,南城门也因过于低矮常有汽车无法进城而被拆除了。西城门和南城门都改建成了城门洞比原来要高大宽阔得多,也简单得多的单门了。从那以后进出南、西两个城门是方便了,却没有了原来通过城门时的那种历史感和神密感。让我不明白的是既然古城墙影响了今天的交通,为什么拆掉城门还要重建呢?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许多的故事,一个城市的前进也都会留给我们太多的岁月烙印。走在这条城中所剩无几的街道,童年的点点滴滴尽显眼前,也许是自己想给这座城市留下最后的风景,也许是给自己记忆中的记忆寻觅一丝踪迹。总之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改革的大潮无可避免的冲刷到这个古城,眼看一家家老店铺关门了;一座座四合院拆迁了;一个个“老正阳”离去了,我总会感到怅然若失。街道取直了,变宽了,平坦了,走起来却感到陌生了。那些车辙纵横的青石板哪儿去了?那些叮叮当当的小作坊哪儿去了?我似乎听到了被弃置的青石板们的轻轻的叹息。有时,身边会跑过一群天真的孩子,望着他们的背影,我担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有没有种下思乡的病根?

  走出家门才知道家乡对与一个人是什么概念,那是一个烙在灵魂的印记,是一段又一段无尽的回忆,是一根牵着自己的线绳,走得再远,只要那头一动还是要回到原地.。

  我那藏在思绪里的乡愁呦,终究不会让我走出它的视线太远……

友情链接:
联系人:梁经理 手机:18996699908 电话:023-68172039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申明工业园凤仙路596号
Copyright © 2009-2019 重庆市万州区全成石材厂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3009446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10200035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