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上的感动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7/8/22 13:01:47 阅读:次 【字体:

  ◎李柯璇

  2017年7月4日,我以一名支教队员的身份来到这方土地——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楠杆乡金盆小学。我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23天里我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感。

  走了近一个小时坑坑洼洼崎岖的山路,我们终于到达第一个学生家里。小凤,手总是布满污渍和血痂的女孩儿,当我们来到她的家里就明白了她总是穿着最破旧衣服,身上总带有酸酸的气味的原因:由尚有些年头的长木板做墙的瓦房,甚至连瓦房都算不上——用茅草填填补补的房顶。一家四口:奶奶、爸爸、姐姐小霞和小凤。奶奶是个古道热肠的老人,我们在来的路上遇到了老人,她用镰刀在队伍中间细心地帮后面的队员除掉挡路的杂草。

  来到小凤家,她显得格外开心。其实自从那天她突然因为手上的伤口太疼而伏案哭泣,我们赶忙帮她擦上药她的伤口慢慢愈合起,她就日渐开朗起来。小凤的爸爸是个沉默老实的男人,他告诉我们小凤的妈妈在她三岁就离开了。他起初在外打工,可是因为年纪大没人要了,不得已又回家务农。一家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奶奶一个月70元的低保。

  对于我们不收小凤给我们的药费奶奶显得有点着急,奶奶这种品质也带给了小凤很大的影响:她在美术课交作业的时候把老师给她买药的20块钱偷偷夹进作业本里,老师向她摇了摇头,她笑着也冲老师摇摇头。老师给她解释这是公用的药,她才开心地收下钱了。孩子是无比敏感的,向他们表达善意都要一再小心,不要让她们觉得是施舍才好。

  四年级的小豪看起来是个很活泼聪明讨人喜爱的孩子,无论上什么课都特别积极,他每次见到我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很有礼貌地说“老师好”。有一天,他的副班主任让每个同学写一张评价自己和班里同学的纸条:谁是班里最勇敢的人?无一例外,同学们都说是小豪。老师下课问:“你觉得自己勇敢吗?”小豪眼底竟然浮出一丝难过:“我觉得我不勇敢!”老师很惊讶又不解问为何,他低下头:“我不敢去找妈妈”。

  来到他家里的队员是这么描述他和哥哥及奶奶爷爷的家:烂泥糊成泥巴房,二层的墙壁上破了一个盆大小的洞。家里很黑,砧板上存留着积压的灰尘,厨房边边角角里布满了蜘蛛网。面对远道而来的队员,小豪的爷爷奶奶显得很是激动,端出了一盆李子,还拿着抹布使劲擦拭着。队员们盛情难却接过几个,直到出得门来才发现李子早已腐败甚至生虫了。

  小豪家里不止他一个,还有一个哥哥。就像往日一样,他们的妈妈送他们上学前班,可是那天却再也没有回来,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贫穷的家。奶奶对妈妈的离开解释的含糊其辞:“是嫌弃你们爸爸年纪太大了。”的确也是,小豪的爸爸是因为年龄大了才离开广州的工地回到家。

  老房子漏风漏雨,兄弟俩不得不去山下的房子住,二位老人照顾山上的土地,兄弟俩自己打理一日三餐。

  学校的许多孩子都从家里带来自栽的蔬菜送给我们,支教老师在三番五次地申明不要再送的前提下,小豪还是询问了奶奶:“今年蔬菜都死完了,只有土豆了,你要拿就拿走土豆吧。”

  从小被爷爷奶奶照顾长大的小豪从来不当着爷爷奶奶的面说想妈妈,他把妈妈一直埋在心底最深的地方,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对妈妈有太多的不满,他违心地却又信誓旦旦地向爷爷奶奶发誓:“长大挣上钱之后只养爷爷奶奶和爸爸。”他太怕被爷爷奶奶抛弃,就像当年妈妈抛弃他一样。

  作为只是暑期短期支教的我,被太多的人问过相同的问题:“你们去上课不是强占他们暑假原本可以玩耍的时间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也是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而来到这里才发现这个问题根本算不上问题。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爷爷奶奶争着抢着把孩子送到学校,因为他们没精力看孩子。而有些孩子根本不想待在家里,因为家里他觉得很没意思。还有些孩子的学习力被远远低估了,我们为小学建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为了便于书籍的管理特别要求书不可以带回家。四年级的小杰为了能多看一会儿书,每天7点半上课,他6点就到了。这不是特例,早到校的孩子比比皆是。

  这里很多的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因为当地的经济状况,有些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或者不声不响地离开他们了。问起小芳的奶奶对孩子未来的读书生涯怎么看,奶奶丝毫没有犹豫:“一定要让她读书,我从来不让她干一点活,专心读书就好。”小芳的爸爸从小学习优异,甚至获得过全乡第三的好成绩,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在初二那年辍学打工,对于这件事奶奶一直耿耿于怀。

  他们的父母有很多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去打工了,孩子们也不得不留守在家。但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有的父母采取“轮流打工”的模式,父亲和母亲其中一个每年轮流外出打工,另一个在家带孩子,其实父母也在现实的夹缝中不停地寻找着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方法。也有的父母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地方,但是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雨儿随父母去广东上学,但因为工作变动等种种原因她不得不又回老家。老师问她:“你还想回广东上学吗?”出乎意料,她轻轻摇了摇头:“在哪里没人和我玩。”她望向身边的同学,嘴角上扬:“在这里,都是我的朋友。”很多经济发展较高的城市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以间接或直接方式歧视外地人:一些以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打工学校”对学生及学生家长极其不负责任,以成绩虚高的假象搪塞父母,而孩子转学回老家学校成绩则严重缩水。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家家不同”,可是这些家庭不如意的雷同。面对这种现状,没有人不为所动容,就避免不了一些老师对某些比身边同学家境更贫寒的孩子更加容易“动情”,去“特别关注”他们。而有一位老师却说:“我喜欢他不是因为他的家庭状况多么悲惨才衍生出来的喜欢,是因为喜欢这个学生本质而喜欢。我们的世界观不同,一个父母双全的人怎么能感同深受他们的生活。”我觉得这话很对,也许我们对这些孩子带有太多“先入为主”的情绪,这些感情未必有利但一定没用,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少之又少,这种短暂的、甚至于可以区分开与其他学生的“庇护”真的能帮到他们什么呢?

友情链接:
联系人:梁经理 手机:18996699908 电话:023-68172039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申明工业园凤仙路596号
Copyright © 2009-2019 重庆市万州区全成石材厂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3009446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10200035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