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早已在青石路湿润的缝隙里长得绵密郁葱。
三月青苔露绿头
四月青苔绿满江
走过整个三月,来到细雨绵绵的清明四月,苔藓早已在青石路湿润的缝隙里长得绵密郁葱,在行人一深一浅的脚步下,留下细微的印迹。
南宋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潮湿滑脚的青苔,多数人避之不及,心思细腻的文人,却捕捉到它们的幽野之趣。
中国人崇尚师法自然,于万物中求心。微小的青苔,既不及名花艳丽,也不及古木葳(wēi)蕤(ruí),但那种内敛幽雅的气质,却与中国人于浮世中求安宁的心有着独特的契合。
﹁坚韧之美﹂
那日,南北朝诗人谢朓正走在宫中的庭院。
晚风吹过,满阶的红芍药随风摇摆,阶上青苔却临风不动。他沉吟半晌,念诵一句: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
彼时诗人正处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心中充满迷茫和矛盾。然而眼前的青苔,虽然无根无系,却毫不动摇,使他为之触动。
就算是一介文人,如能固守本心,也会像依附在大地上的苍苔一样,姿态低微,内心却坚韧,不卑微。
﹁空幽之美﹂
唐代诗人王维喜欢归隐山林。他有一首极富盛名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绿意在石壁上蔓延,与参天的古木、清澈的水潭、以及光线的投射相互交错,显出变幻的肌理与色泽,将人引向安详宁静与超然尘外之思。
观看苔藓,最适合的方式是平视。见它细细的绒毛、旺盛的脉络,夹缝中求生存的植物,竟也能这样不慌不忙,自在生长。
空山幽幽,青苔幽幽,浮世喧嚣,皆可抛在身后。
唯有你蹲下身子,平视它们,才会发现自己不过也是这大自然的小小一员。沧海一粟,生活中种种烦恼,其实许多不值一提。
﹁点睛之美﹂
古代文人还会将青苔入画,称为“点苔”。
宣纸上,点点青苔或浓或淡,大小相间,各异其趣。山头石面,落笔数点,山水间顿时意趣盎然,又添一股精神。
清代画家唐岱说:“点之恰当,如美女簪花。”看似不经意间的几点墨苔,却是山水画中的点睛之笔。
青苔虽小,却能成就一个意趣万千的世界。很多时候,生活的情调不在于千变万化,只在于改变一点。多一分细心的点缀,便能让日子多一分生趣。
﹁方寸之美﹂
中国人喜爱将苔藓养在案台上。
在小花盆中,乃至在不规则的碎石瓦片上,将青苔铺在其间,用清水将其润湿,细细的绿叶尖上,闪烁着微微的水光。
一片翠绿的青苔,能穿越千万年,在车水马龙、高楼栉比间呼吸,让你在忙碌、烦闷的间隙,把心变得沉静。
细想来,其实我们和古代文人没什么不同。
纵使心有千千结,我们也能在自然万物中,在方寸之内,安放内心的情思,在浮生中,得一刻清欢。
一掌苔藓,在中国人的心中,就是山林,是空谷,是一方桃花源。
愿我们都能在浮世间,找回心灵的自在。